前往法國哲學叢林課程, 從穿越這座勇氣森林開始。
前往法國哲學叢林課程, 從穿越這座勇氣森林開始。
這座小花園,中間豎立著一個奇怪的拱門,旁邊兩條線懸著,時而空著夾著夾子,時而晾上來自世界各地訪客使用過的床單。法國人與別人最不同之處,在於另類的分享:與你分享家庭空間、生活、嗜好,最重要的是腦子裡與心靈內的交流,而不僅僅在於餐桌上食物的分享。
的確,法國人說話並不大聲,可能是語言構造的關係,窸窸窣窣、窸窸窣窣地,就可以有效交流,與西班牙人大聲小聲比起來,喉嚨來得省事的多。也可能是用字精準、表情動作相對其他國家而言來的稍微收斂,他們使用許多反諷、幽默的方式對話,英文Irony這個字眼應該就是從法國來的吧?美式幽默還是略顯膚淺,喜愛在人的外表或者傷口上灑鹽,相較之下法式幽默就比較喜歡以幽自己一默的方式呈現,詼諧的方式帶出這社會的共同價值觀,例如:「突然某天早上起床照鏡子,叫了一聲自己媽媽,才發現叫錯人了。」這種略有誇張、相對比較的風格,讓觀眾與喜劇演員都輕鬆。
為何法國人追求的是聰明,中國人追求的是錢,俄羅斯人追求的是家庭與愛?
這幾年來到法國人的家庭作客,常常覺得東西擺設很多,往往都是藝術風格為主的陳列,可能是幾百年前的古物,也可以簡單到日本市場的摺紙,一個餐盤杯子往往可以用個好幾十年,很少看到昂貴的物質商品,書籍很多都是共同的特點,精神物質對他們來說往往比物質來得重要多。木頭老房子嘎嘎作響,晚上上個廁所可能大家都有了不沖馬桶的默契,因為只要一拉馬桶沖水閥,整間屋子的人或許都會被嘩啦啦的水管聲叫醒。法國人的家往往都有客房,可能一次就好幾間,他們接待客人似乎習以為常,把客人帶到自己的家裡,融入家庭生活就是最好的休息與款待。
餐前酒與小點、前菜、主菜、起司、甜點、咖啡,這幾道已經是簡化版本的法式餐點順序。百年前的吃飯禮儀更是繁雜,現在已經簡化許多,印象中去過許多法國人的家中,一定可以找到一本關於法式料理的厚厚一本食譜,一定特別厚、特別老、特別大本的精裝版,就像是傳家之寶的概念,生活的質感,家庭的融合與分享,從餐桌上開始。
中國人追求的金錢觀念,或多或老來自於窮怕了的不安全感,以及需要給鄰居、給外人交代的生命炫耀成績單,「孩子結婚了嗎?」、「孩子生小孩了嗎?」、「生男生還是女生?」、「年紀幾歲?」、「薪水多少?」、「有房有車?」這些很膚淺的問題是我們中國文化裡世世代代逃不出的魔爪,而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生命真正的意義與價值在何處。真正的幸福應該不會這麼簡單就消失,要絕對永和存在才是,例如思考。哲學諮詢營大師奧斯卡說:「思考的能力與產物,誰都帶不走」,我非常認同。一個懂的思考的人擁有自在詼諧的處世態度與能力,真正讓自己滿意的從來都不是相對的物質生活,而是絕對的精神生活。想想看,當問題發生的時候,你是否願意選擇單純回答問題,還是你會多少逃避,當個維持表面和平的和事佬?或者是永遠無法為自己做決定,把責任丟給別人的懶惰鬼?
關於俄羅斯人,我琢磨的其實也不多,第一次接觸一位俄羅斯女生朋友,當年他23歲,她不斷地強調自己多老多老尚未結婚一事,家人似乎已經到了唾棄她的程度,3年後她結婚了,感覺非常開心。另外一位21歲的同班同學,男性,在開學第一天就宣布上週結婚的消息,我們既驚訝又…還是驚訝。通常我們不會這麼早想要把一切都確定吧?記得我畢業時,當年大約26歲,我被他的老婆說了一句:「其實不懂你現在為何還不結婚?」家庭感對俄羅斯人來說,絕對是重要的!奧斯卡說俄羅斯人的生活當中只有家人朋友與外人兩種族群的分別,我可以想像那種革命情感的界定,不是沒有真心,只是想把感情花在革命情感或者自己很喜歡的朋友親人身上。戰鬥民族,我們常常這麼說他們,俄羅斯的女生也特別酷,這的確也有許多事實可以證明,不過在她們堅強的外表下,我相信對外有多堅強對內就有多熱情。
奧斯卡相當喜歡莊子,他常常說中國文化背景的人不見得懂莊子,可能就聽了幾個寓言故事,張冠李戴,似懂非懂,就理所當然地擁有了這個文化,知道與實踐是兩碼子的事,尤其莊子本來就不是我們文化下所景仰的產物,而是被迫害、被壓抑的。方方正正、中規中矩打張安全牌,與歪七扭八、天馬行空的人生觀可能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道德禮數做足了就盡了人事,可你有將它完全反過來顛覆思考過嗎?倘若不尊師重道、倘若有勇氣推翻老師不見得是正確得、倘若對於父母不完全順從,而是多聽一些自己生命中的聲音,人生是不是有可能會完全不同呢?
課程中我們探討一個問題,有位台灣同學問到:「我如何知道我是否走在人生正確的道路上?」哲學問答過程中我們會先從問題上是否有誤確認起,是否有不符合邏輯的地方?抑或者從對方的提問內容中,我們已經可以大膽架設對方的性格。我的推測:他活在別人的眼中,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用別人的認同確定自已存在的意義。
何謂正確?我問我自己。正確,真的有如此重要嗎?許多人沒有辦法直接回答
我們害怕不確定的人生,我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這樣生活其實就簡單得多,因為少了自己思考作出決定後的承擔。這樣說起來或許嚴格,不過仔細想想,在問答的過程當中有多少人是閃避問題的?例如
「你喜歡喝咖啡嗎?」看狀況,如果是夏天,我喜歡喝冰涼單杯,如果是冬天,我就不愛喝....
你身旁是否有那種角色,總是把許多狀況劇都演練一遍,到後來什麼劇情都成立,但是似乎你一開始的疑問也沒有得到解答?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人,抱持著分享的心情想要把所有情況劇都演練一遍,不過聊久了,個人特色不那麼鮮明了,自己也開始對自己說點言詞影響力產生疑問。
講話,要有意義的表達。
「你是怕孤單的人嗎?」看狀況,白天我比較不怕,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可能就比較怕。
對於這樣子的回答,你是否有看出奇怪的端倪?通常一個答案只有是或不是,抑或者比較偏向是或者比較偏向不是,怎麼會還有其他的選擇?由這點可能可以看出回覆者在適度的正名化自己的問題,抑或者逃避內心的情緒。所以狀況選擇題又產生。下次可以觀察自己,是否在回答別人問題的同時,會選擇選擇題方式的回答。
當你反對別人,請提出一個具體反對的例子,否則就不能成立。
不把賺錢當目標都是屁話?
對一件事情的熱情與執著,讓你忘掉要活著這件事情,因為你正活著。
就好像你很想賺錢,但你不能因為想要賺錢而做賺錢,而是堅信自己的存在會為這個社會帶來價值。
原來生活方式可以有這麼多面向,
給那些堅信自己有想法別人卻怎樣都聽不懂的人
我是雙子座,我知道那種頭腦轉不停,想法與念頭多到爆炸的狀態。從一個話題可以瞬間跳到另一個話題,接著再跳回來。跳躍的念頭對我們來說可以有關、可以無關,無論如何,的確會聽者造成困擾。甚至會被貼上「話都講不清楚」的標籤,奧斯卡曾用猴子心智(monkey mind)去形容這樣的人。該怎麼做?是否該停止思考,或者選擇放棄一些念頭,成為更簡單的人?
嘗試過放棄思考的念頭,不過這簡直是自我的一種鞭撻,講難聽一點:強姦自己的人格。倘若你是想法多的人,不應該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反而更應該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不過要學習如何將自己的想法清楚表述,這倒是一門藝術與學問,是要經過訓練的。而這也是我在奧斯卡的哲學思考訓練中得到的第一個禮物:察覺自己的混亂、學習如何具體化表達,最重要的是:給出一個概念!
如何將繁雜的想法簡單表達?
我很喜歡這種斷裂法(我自己取的名字),將想法一塊塊切割,然後一個想法、一個想法的處理陳述,講話最不需要急,因為講話的人往往已經完全理解自己的意見,可是一口氣啪拉啪拉出來要嗎就是對方要有極高的悟性,不嗎就是你想要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下次仔細觀察一下話很多的人,是否真的言之有物,亦或者他有不同的動機。
學習哲學諮商其實是裸露的。
這種感覺就好像寫文章、畫一幅畫、拍一張照片,任何透過主觀詮釋出來的作品其實多少都可以暗示、透露出作者的狀態,曾經問過合作的插畫家能否來個作品賞析導覽,對方毅然決然地拒絕了。我可以想像這有多赤裸,可以說是公審的感覺,也可以說是對神父的告解,無論如何,要公開做這件事情實在是太難了。然而,學習哲學諮商,我們反而是透過不斷的旁敲側擊,以及把問題還給當事者本身的一種問答運動。透過這種問答運動(互動)我們可以不斷確認自己是否離出題者的思維越來越近?自己的假設立場是否正確?對談的次數多了,也竟然就這麼容易地將人類幾個世紀以來不斷重複的問題再次做分類與確認。
你不覺得人類的問題都是大同小異嗎?
怕死、貪心、愛錢、怕被討厭、想被注意、害怕不確定性、恐懼不安全感、希望被認可、害怕失敗等等,如果以上有任何一項打到你的心,恭喜你,你就是個普通人而已。
關於擔心
我常聽到很多人的擔心,那種擔心是很空泛的,不知道為何擔心而擔心的。這種情緒其實最難被處理,因為當事人根本就搞不清楚到底在擔心什麼,只是習慣了這種害怕與不確定的感受,久而久之就變得自己一定要處在那種狀態中才自在,自在於這種擔心害怕之中,找一個舒服的位置,承認自己是一個輸家,這就是受害者模式啊!
受害者模式範例:
1. 我從小看著爸媽吵架,所以我對感情沒有信任。
2. 我從小家裡沒錢,所以我沒自信。
3. 全世界都不懂我。
4. 都是我爸爸、我媽媽xxxxxx
5. 他們都要我一人扛….
怪別人最簡單,靠自己最難,所以進入受害者模式,一切都理所當然。
思考能否包含理性與感性
思考這件事情,到底能不能涵蓋感性的要件?我所謂的感性,最簡單來說就是情緒。你總有過吵架的經驗吧?吵架時要理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且在情緒越高漲的時候,溝通的頻率越無法接軌,你講你的、我講我的,大家只是為了要爭一口氣,看誰比較大聲、看誰能讓誰住口,最糟糕的就打起來,直到對方無法動彈為止。這對身為高智商人類來說簡直是一大侮辱,我們其實不用腦的時候,是可以很殘暴、很動物的。
當然,哲學諮詢的課程跟哲學本身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不過我們的根本行為模式:思考,就是許多哲學家的樣貌。為何你不思考?為何思考多了反而是一種罪惡?
回到現實,糖果紙包覆著很好,謊言、虛榮、擔心、不安全感、測試,通通都被包在這漂亮的包裝紙內,可以是為了維持表面和平所以永遠不把它打開,或者等待糖果紙自己破掉的那一天,你才會再次證明(而不是發現)原本就知道的事情。重蹈覆轍是人類歷史來的通病,回頭看看過去到現在,人類所苦的事情,不外乎生老病死、感情、愚蠢、他人觀感、權利,其實我們並沒有改變太多,或許代代相傳的家族傳統,更加讓這個輪迴深刻、難以改變。
你是樂觀主義者還是悲觀主義者?
絕對樂觀的人或許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熱情與天真,面對事情無所畏懼的能力,還有用善念感染這個社會的好意,但我認為人以及他的行為模式都是衝突的,我們不斷在衝突中找到平衡,也唯有衝突才能有平衡的出現。沒有難過你會有快樂?沒有擔心怎會有放心?沒有浪費、失去哪來的珍惜?我們在所有做好與最壞中找到平衡,而那就叫做決定。決定不一定是答案、也不見得是我們最想要的,可是卻是自己最安全的狀態。突然聯想到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圖,我們從最基層的溫飽、滿足生理需求,然後安全感、社交生活的自信、尊重、慢慢走到最上層的自我實現,其實安全的狀態或穩定的狀態是大部分人選擇且奉行的,有趣的是,這也是許多人詬病且想突破的,所以我說,人生就是一連串的矛盾與衝突,在其中不斷碰撞,時有驚喜開心的火花、時有衝突不愉快的火花,但這都是完整的過程,也可以說是成熟到熟成的的過程。其實硬要選擇,我可能還是悲觀主義者但是以一種樂觀方式呈現(虛偽的漂亮糖果紙)。
成熟到熟成
從創業至今,也經過了六年多,當時二十幾歲之姿成立品牌的「小女孩」這個詞彙再也不適用,漸漸感受到年齡的壓力,那不見得是精神的、也是身體的,至於心靈層次,我不得不說別人可能會看出你的想法周全、你與同年齡層的人相比相對懂事,這叫做成熟,但是熟成倒不見得會被大家接受或者使用,因為他的確包含了「老」的狀態,氧化、老化、熟化,想想多少食物是因為老化、氧化、熟化而有名?老葡萄酒、伊比利生火腿、乳酪?熟成多了一種智慧的累積,一種理解的溫潤與體貼,一種堅毅卻溫柔地多樣,其實一點都不該擔心這種自然而然的進階,或許三十出頭歲數還稱步上人生的熟成期,不過我相當期待未來。
你很有潛力?
當別人這麼說你的時候,一次可以、兩次還好,三次可能就不行了。這代表他可能覺得你現在頗糟,漂亮的說法是明天會更好,希望大家的讚美都是即時當下的,看到什麼就說什麼、就肯定什麼,不用拐彎抹角、不需要加油添醋,沒有的話不要亂說,這是我在東西方文化中看到坐大的差異,西方文化比較不經過修飾、但也不會記仇,東方文化喜愛修飾,但人前人後的機率也頗高。
講了這麼多莫名其妙的人生哲學,還是回來講講我的品牌吧!人家說品牌都要有個願景、使命,但我無論怎麼寫都還是搞不太懂其中精確地分別,我只希望可以建立一個平台,連結歐洲與台灣。從葡萄酒、從美食的觀點,從好的橄欖油、從健康、心靈的觀點出發,所有美好事物,都應該好好花時間浪費,當溫飽不成問題,其他原本不該是問題的都成了問題(記得馬斯洛金字塔?),從有良心、回到最簡單的生命狀態開始吧!我們要的其實可以不多,要得越少其實糖果紙也會包得越少,極簡生活的中心思想,念頭才是一切幸福起源,享受好的人事物其實只需要幾個知心的人。